(中央社)據美國官員的數據顯示,俄羅斯軍隊過去一年在烏克蘭出現3次羞辱性的撤退,近20萬名士兵被殺或受傷,但俄羅斯國防部長蕭依古(Sergei Shoigu)仍然在職,這要感謝俄羅斯總統普亭(Vladimir Putin,港譯「普京」)力挺。
戰時共軍只要用大砲、飛機、砲艇,就足以完全封鎖金馬,圍它一個月就不得不投降了。一時之間,台灣似乎時光倒轉到了嬉皮反戰的1960年代,「Make Love, Not War」。
話說從頭,「金馬非軍事區」並非新概念。福建沿海機場還可以用直升機和運輸機進行「岸對岸垂直登陸」,只要派砲艇將金馬「中和」便可,金馬進一步失去了其軍事功能。如果真把金門、馬祖拿下來,兩岸就徹底斷絕了關係,不論在政治上或軍事上,再也拿不回台灣了。老蔣在金門放了10萬大軍,在戰略戰術上都完全不合理。1996年台海危機,外島還能喊喊「同島一命」,「高登多守一小時,馬祖就能多守一天,台灣就能多守一星期」。
因為老毛自知,中國軍隊自始至終就是個旱鴨子下不了水,老美第七艦隊在台海游來游去。由此延伸到台灣本島,隨著九合一選舉藍營大勝,綠營的「抗中保台」也隨之動搖,唱起了「和平保台」的新旋律。丁薛祥現任中共中辦主任,長期擔任習的幕僚,若「七上八下」的年齡劃分未被全然打破,依照他的出生年齡,有機會接任下屆國務院總理,但仍需觀察是否被視為接班人選。
另3名副總理,按照慣例與港媒《星島日報》披露,分別是何立峰、劉國中與張國清。新聞來源 說中國1 / 中國「兩會」政府換屆 習近平執政團隊成形(中央社) 延伸閱讀 二十大後習家軍全面掌權,專家分析:新派系將崛起,中共權力分配邁入第五階段 中共二十大解析:緊握「刀把子」,習家軍將全面接掌中央政法委 學者分析:習近平建成絕對權力,難以迴避強人政治下的2個繼承風險 中共二十大分析(上):習近平「一掃江胡」「完全執政」,成為超越毛澤東的「習皇帝」 中共二十大分析(下):習近平為何能重返「個人領導」?胡錦濤「高風亮節」替他開了最好的局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2022年二十大晉身政治局委員後,今年初曾在四川、重慶調研疫情防控,被視為候任副總理,預料他將接替孫春蘭主管衛生工作。(中央社)今年中國全國「兩會」適逢中央政府換屆,新舊人馬交替。
中國國務院總理預料將由中共政治局常委排名第2的李強接任,形成名義上新的「習李體制」。兩會之後,習近平全然的執政團隊將走馬上任。
其它可能的政協副主席人選,有團派的周強、沈躍躍等人。另外,政協第一副主席可能由政治局委員、書記處書記兼任中共中央統戰部長的石泰峰接任,輔佐王滬寧,實踐「大統戰」。何立峰長期在福建工作,2017年升任發改委主任,並當選全國政協副主席,晉升副國級。其餘政協副主席,港媒指出,胡春華出現在新一屆政協委員名單,預測其將為一員,原為「儲君」,10年後卻遭邊緣化。
至於4名副總理,依照慣例,常務副總理可望由常委排名第7的丁薛祥上任。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近年,習近平接見外賓或出訪時,時常看見的身影除了丁薛祥外,另一人就是何立峰,足見他與習的關係。李強並將在今年首度出席總理記者會,回應中外記者提問。
國務院體制下的5名國務委員,根據慣例,可能為王小洪(公安部長)、李尚福(國防部長)、秦剛(外交部長)、吳政隆(候任中國國務院秘書長)與諶貽琴。王滬寧角色值得進一步關注,作為「三朝國師」,他可能將在政協位子上強化統戰理論。
在人事安排上,軍工系為習近平用人的愛好之一,有一說是這批人才較無僚氣、重視數字管理,可能會帶來創新而受到重視。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為政治核心的團隊全然掌握國家機器,中國政壇將完成二十大後的人事交替。
張國清則是軍工系人才,曾是中國兵器工業總經理,並曾在遼寧、天津、重慶工作。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預計在全國「兩會」續任中國國家主席及國家軍委主席,5年前的修憲案為其所用,完成「三位一體」,為前領導人江澤民以來首位執政3任的國家最高領導人。他會因得信任團隊成員所以願意放權,讓「習家軍」們治理?還是依強人政治下的威權性格繼續掌握大權,處處以習為尊,這為中國政治埋下不確定性隱憂。以往總理主政中國經濟大權,被視為習近平心腹的李強,與前任、被視為弱勢的李克強相比,能擁有多大幅度的經濟決策權,值得關注。劉國中曾任吉林省長、陝西省長、中共陝西省委書記等職不僅法國石化廠發電量低於前年水準,在全球平均碳排增加1%的情況下,歐盟整體碳排竟減少0.8%。
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將屆滿一週年,這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軍事衝突改寫世界面貌,包括提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(NATO)角色、強化東歐與北歐國防概念、團結歐盟內部、凸顯中國親俄卻心口不一的尷尬地位等。然而這樣的回升並沒有維持太久,據歐洲環境與能源智庫Ember在一月底發表的報告指出,去年最後4個月,燃煤發電量低於前年。
他表示,儘管再生能源開發是近10多年來的趨勢,「但俄烏戰爭確實加速了綠色轉型。波蘭和比利時的風力發電增加一倍,德國與芬蘭也各成長56%和50%。
聯合國大會表決和平決議,美大使籲各國支持 歐洲努力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,中國、印度和土耳其則從中獲利 暖冬意外救了歐洲的天然氣危機,專家:能源轉型下化石燃料難擴產,價格低點回不去了 普亭簽行政命令明年2月起禁售石油給「設定價格上限」國家,專家稱此舉影響甚微 歐洲能源危機「完美風暴」:7.45億人面臨寒冬生存難關,化石燃料「去俄化」各國自尋解方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比羅爾指出,「全球各國政府的回應讓這次危機成為邁向更乾淨、更便宜且更安全能源體系的歷史與永久轉捩點」。
在俄國切斷天然氣後,許多國家為避免斷電,因此重啟或延長石化廠的運作,讓各界一度擔心將重返化石燃料。去(2022)年2月俄國入侵後,總統普亭(Vladimir Putin)便揚言切斷天然氣供給,使得進口量超過45%來自俄國的歐洲急忙尋找替代供給,物價連帶飛漲,上千萬人擔心沒有暖氣過冬。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據Ember報告,許多家庭都紛紛加裝太陽能板。
換言之,俄羅斯的威脅讓歐盟團結一致,並很快以兩個面向的行動加以回應:多角化燃料供應,同時加速再生能源投資。新聞來源 俄烏戰爭促歐洲減少對俄依賴 加速能源綠色轉型(中央社) 延伸閱讀 俄烏戰爭週年回顧:地緣政治格局丕變引發新合縱連橫。
去年5月,歐盟提出REPowerEU計畫,上修所有再生能源發展目標,撥出近3000億歐元的額外預算。這場對能源體系的打擊史無前例,推動著歐洲發動根本上的轉型。
因俄國切斷天然氣後,歐洲一度轉向進口美國、卡達等的液化天然氣,並投資相關基礎建設。再生能源專家勒塞紐(Vincent Jacques le Seigneur)向《法國24》(France 24)分析,這次能源危機衝擊民眾荷包,讓人民體驗能源依賴的風險。
去年12月再提出法規,簡化太陽能與風力發電廠的設置。法國永續發展暨國際關係研究所(Iddri)學者伯格曼(Nicolas Berghmans)表示,經歷這場危機後,「歐洲人很快了解到能源轉型的目標,也就是減少耗電與佈局再生能源,這也與供給安全的議題相容,因此相關的投資是正確的」。世界資源研究所(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)所長范費德霍芬(Stientje van Veldhoven)表示,過度投資液態天然氣是「陷阱」,須極力避免。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
因此,佛克斯向《世界報》表示,「由於戰爭,歐洲國家已意識到應該擺脫天然氣,而非只有燃煤」。同份報告也指出,風力發電和太陽能共占2022年歐盟區電力來源22%,首度超越天然氣和核能,成為最大供電來源,且2023年再生能源將持續大幅成長。
它總結了各國對減少天然氣進口重要性的辯論,並真正喚醒再生能源重要性的意識」。(中央社)俄烏戰爭改寫世界局勢,也意外成為歐洲能源轉型的關鍵推手,讓各國意識到過度依賴俄國的危險性及發展本地再生能源的重要性。
專家指出,俄烏戰爭將成為能源體系改變的歷史轉捩點。不過,專家也指出,過度投資液化天然氣的風險同時浮出檯面。